嚴格來說,剛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真鍋淑郎,不是日本人,而是美籍日裔,那就是美國人無疑。
因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說,他獲獎是日本國民的驕傲,多多少少也有自我貼金的意思。就好比奧運賽場,美籍日本人拿冠軍,金牌只能也必須算在美國名下。
但這還是讓人很感慨,或者說,這才是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
我總覺得,日本的可怕,不在于其軍事實力,再強能強到哪里去,更不在于經濟和人口,而是科研的潛力。
要知道,早在2001年,日本政府曾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
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日本人又在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
以后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似乎總能讓日本人有點驚喜。去年顆粒無收,日本人很失望。但今年物理學獎,研究氣候變化的真鍋淑郎中獎,雖然是美籍,但畢竟還是日裔。
算起來,從2001至2021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20位(包括三名美籍日裔)。照這樣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應該沒什么懸念。
現在世界的獎項很多,諾貝爾獎也不乏爭議,尤其是非科學領域,貓膩也不少,但諾貝爾科學獎,或多或少還是可以看出一個學者的真正實力,乃至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看看日本,想想中國。毫不客氣地說,中國要加油啊。
最近40年,中國經濟成就世界矚目,科研進步也是不爭事實。但作為巔峰水平的重大發明發現呢,以諾貝爾科學獎為例,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屠呦呦一個人獲得過,而且獲獎的項目,還是40多年前的發現。
日本人那么頻繁能拿諾獎,難道是日本人更聰明?
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贊同。想想古代中國,我們一個又一個重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難道現在的中國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綜合媒體報道過的一些側面,探討一下日本人的科研水平吧。
1,貨幣上的秘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紙幣,確實讓人深思。
在絕大多數國家,鈔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
日本則是例外,清一色學者。
2022-05-17 14:18:55
2022-05-17 13:36:40
2022-05-17 14:28:07
2022-05-17 14:34:15
2022-05-17 14:40:27
2022-05-17 13:46:32
2022-05-17 14:03:25
2022-05-17 13:04:05
2022-05-17 13:28:11
2022-05-17 11:49:12
2022-05-17 10:30:25
2022-05-17 11:29:17
2022-05-16 13:38:52
2022-05-16 12:13:48
2022-05-16 13:45:05
2022-05-16 13:31:00
2022-05-16 11:48:26
2022-05-16 12:36:46
2022-05-16 12:04:53
2022-05-16 11:21:07
2022-05-16 10:52:22
2022-05-16 10:30:11
2022-05-16 11:10:55
2022-05-16 11:01:36
2022-05-13 1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