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太空分家,難度有多大
俄烏沖突帶來的巨大沖擊已經蔓延到太空。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發布的“拆分國際空間站”視頻,讓全球對國際空間站的未來命運充滿憂慮。
美國《新聞周刊》7日稱,俄羅斯官方通訊社發布的這段視頻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展示了俄羅斯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關閉各部分氣閘門的真實鏡頭,緊接著出現的視頻則由電腦繪制,描繪了俄羅斯艙段與國際空間站其他部分分離的場景。報道稱,這段視頻展示了俄羅斯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可能后果,“俄羅斯艙段脫離后,美國艙段就無法獨立存在。”
在西方因俄烏沖突而對俄羅斯實施的一系列嚴厲制裁中,航天合作也被波及,俄羅斯則針鋒相對地宣布終止與歐洲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以及為英國公司發射衛星等合作項目。俄聯邦航天局局長羅戈津2月24日警告說,如果俄羅斯因與西方關系惡化而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該空間站可能會“不受控制的脫軌”。前美國航天員、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教授杰夫·霍夫曼表示,俄羅斯確實可以分離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并獨立于其他部分運行,但俄羅斯是否有資源這樣做則是另一回事。
國際空間站被視為人類在太空建造的最大物體,它運行在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近地軌道,總質量高達420噸,主要由俄羅斯艙段與美國艙段組成。其中美國艙段與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列相連,負責為整個國際空間站提供能源和生命保障;俄羅斯艙段主要負責維持空間站的軌道姿態和高度。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際空間站采用桁架掛艙式結構,理論上的確可以實現俄羅斯艙段與美國艙段分離,但由于如此大動靜的分離動作會破壞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姿態、影響它的質量分布和穩定運行,因此即便國際空間站要“拆分”,也不是像視頻里那么簡單地關閉美俄艙段對接口的氣閘門就能實現的,需要經過嚴密計算,甚至經過多次調整才能完成“分家”。
俄羅斯艙段:未來早有打算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由曙光號功能艙、星辰號服務艙、科學號實驗艙以及搜尋號和黎明號兩個小型研究模塊等組成。其中曙光號是國際空間站首個組件,由美國出資、俄羅斯制造,因此它能不能在“分家”時像俄方發布的視頻里那樣與其他俄羅斯艙段一起離開,還是未知數。
龐之浩認為,目前“國際空間站分家”還只是俄羅斯的單方面威脅,真正實施起來顧慮很多。但從技術層面看,俄方這種威脅的確有一定的底氣。俄羅斯艙段的優勢在于其功能相對完備。據介紹,其中曙光號負責提供電源、推進、導航、通信、姿控、溫控、充壓等功能。星辰號是國際空間站的核心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所。2021年7月新發射的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是俄羅斯艙段部分的最大艙段,具備服務艙、生活艙、實驗艙和貨艙的全部功能。此外,俄羅斯艙段也有自帶的太陽能電池板,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自身的電力需求。俄羅斯艙段還可以對接“聯盟”系列載人飛船和“進步”系列貨運飛船,并繼續依靠這些飛船進行姿態調整和軌道控制。
2022-03-12 18:18:09
2022-03-12 18:48:26
2022-03-12 18:02:56
2022-03-12 18:12:10
2022-03-12 18:30:21
2022-03-12 17:55:20
2022-03-11 12:40:16
2022-03-11 12:46:38
2022-03-11 12:20:11
2022-03-11 11:58:49
2022-03-11 12:14:23
2022-03-11 11:23:45
2022-03-11 10:25:26
2022-03-11 11:14:18
2022-03-11 11:00:51
2022-03-11 10:54:04
2022-03-11 10:03:54
2022-03-11 09:42:22
2022-03-10 12:22:53
2022-03-10 12:16:44
2022-03-10 11:25:34
2022-03-10 11:52:55
2022-03-10 12:09:45
2022-03-10 11:36:24
2022-03-10 10: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