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俄羅斯代表團團長梅金斯基3月7日稱,在白俄羅斯境內舉行的第三輪俄烏談判未達預期效果,但雙方的談判還會繼續。烏克蘭談判代表波多利亞克同日表示,烏俄談判雙方就人道主義走廊問題取得一些成果。
俄烏局勢走向如何,雖然前景未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雙方在沖突中損失巨大。應該看到的是,美國通過介入這場軍事沖突,不僅實現了對歐洲的新領導,也通過武器援助,使北約國家軍工復合體的生意迎來新的市場。而烏克蘭由于特殊的地緣成為大國政治的悲劇。
顯而易見,美國才是俄烏沖突的直接策劃者,誘導沖突升級的幕后策劃人,要為這場軍事沖突產生的后果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烏克蘭危機的根源
這場沖突與北約東擴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成立于1949年的北約起初只有12個創始成員國,其存在的目的是遏制蘇聯并維護美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冷戰結束,理論上北約使命應“壽終正寢”,然而北約卻多次東擴。
蘇聯解體后,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1997年曾與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赫爾辛基簽署了一份控制軍備的聯合聲明。從檔案可以發現,當時美國談判代表的確向俄羅斯做出過某些安全承諾。當時,西方國家內部也存在某種反對北約向東歐擴張的政策討論。
1990年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備忘錄中明白表述:“在當前政治環境下,向這些(東歐)國家提供北約正式成員國地位和安全保障,并不是最符合北約或美國利益的選擇”。
俄羅斯對北約東擴計劃的“敏感性”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外交官柯林斯曾在一份1993年的國務院電報文件中寫道:“無論處理得多么微妙,只要北約采取一項意圖向中東歐擴張但又同時不對俄羅斯敞開大門的政策,莫斯科就會一概將其視為是直接針對俄羅斯。”
然而,從1990年至今,北約已經進行了五輪東擴,不少前華約國家以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成為了北約成員。
1994年1月,北約首腦會議正式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北約東擴計劃。此后,北約先后進行了五輪擴張,分別接納了捷克、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和北馬其頓。
其實,包括總統普京在內的俄羅斯官員認為,早在20世紀90年代,北約就非正式地向俄羅斯承諾過,它不會進一步向東擴張。但北約沒有信守承諾,欺騙了俄羅斯。
普京在2021年曾表示,“北約在20世紀90年代,對我們承諾不會東擴,結果怎么樣呢,我們被騙了,他們厚顏無恥地欺騙了我們,北約東擴了五次,現在羅馬尼亞、波蘭都部署了導彈系統,這說明什么,不是我們在威脅別人,我們沒去美國邊境,沒去英國邊境,是他們來找我們了,現在他們又說烏克蘭也要加入北約”。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阿拉基2月26日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認為,“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就是北約不斷擴張,這是一個持續了30多年的問題,蘇聯曾得到北約不向東擴張的保證,但是東擴一直在持續,北約的新成員國已經與俄羅斯接壤。”其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歐洲國家,歐洲國家應該宣布北約不會吸納烏克蘭加入,并落實到書面上,簽署國際協議。
美國不愿看到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歐洲
事實是,俄羅斯的一再退讓沒有換來北約的“適可而止”,幕后操盤的美國對俄羅斯這一軍事大國無休止地試探,使得矛盾終將以某種激烈的方式爆發。即在俄羅斯徹底對美國主導的北約軍事集團喪失政治信任時,在俄羅斯深刻認識到“緩沖地帶”已經被壓縮到極致,自身不能再后退之際,軍事行動可能成為解決沖突不可避免的選擇。
客觀講,俄羅斯與歐盟成員國在經濟上存在巨大的互補互利空間,俄羅斯可以提供包括石油、天然氣、谷物和礦石等物資,為歐洲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然而,美國并不樂意看到一個團結而強大的歐洲,推動北約這一軍事集團東擴,是美國對歐實行“離岸平衡”和“楔子戰略”的重要舉措。
2022-03-12 18:18:09
2022-03-12 18:48:26
2022-03-12 18:02:56
2022-03-12 18:12:10
2022-03-12 18:30:21
2022-03-12 17:55:20
2022-03-11 12:40:16
2022-03-11 12:46:38
2022-03-11 12:20:11
2022-03-11 11:58:49
2022-03-11 12:14:23
2022-03-11 11:14:18
2022-03-11 11:00:51
2022-03-11 11:23:45
2022-03-11 10:54:04
2022-03-11 10:25:26
2022-03-11 10:03:54
2022-03-11 09:42:22
2022-03-10 12:16:44
2022-03-10 11:52:55
2022-03-10 12:22:53
2022-03-10 12:09:45
2022-03-10 11:36:24
2022-03-10 10:47:35
2022-03-10 1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