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國商飛即將交付給航司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飛行實驗在上海浦東機場圓滿完成,這是C919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前的最后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東航在此前公布的定增公告顯示,擬募資150億元引進38架多種型客機,其中就包括4架C919和24架ARJ21。至此,世界窄體干線客機市場將在今年迎來ABC即歐洲空客集團、美國波音集團、中國商飛集團三分天下的局面。
代表著中國制造業最高集成的C919大飛機馬上投入市場,本來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兒,但這兩天不論是刷抖音抑或是看新聞,相關報道下總有類很不屑的聲音,比如零部件全是買來的也叫國產?除了飛機殼子是自己造的其他全靠進口組裝有什么意義?
當然,不止是近段時間!毫不夸張的說,但凡C919有一丁點的進步,這類打著謙虛旗號實則惡意貶低的評論就如影隨形。
所以咱們今天就好好掰扯下這個問題!
其實關于國產化率的概念,最早的輿論戰場發生在華為手機身上,當時就有不少博主科普手機制造業和全球生產一體化的關系,大致意思是一部智能機有幾千個零部件,生產環節全部由一個國家完成難度大不說,性價比也低,即便是吊炸天的美國都無法保證在生產幾千個零部件的同時,還能把它們的技術水平做到世界最高。
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由最適合的國家做最適合的事才最符合經濟效益。中國鋰電池做得好就做鋰電池,臺灣省芯片做得好就做芯片,韓國屏幕做得好就做屏幕,最后組裝在一起,成本低性價比高,消費者和企業雙贏,何樂不為?
2022-07-07 08:56:31
2022-07-07 10:22:29
2022-07-07 12:51:58
2022-07-07 09:16:47
2022-07-07 09:27:01
2022-07-07 14:35:58
2022-07-07 13:05:02
2022-07-07 14:31:36
2022-07-07 12:41:52
2022-07-07 10:02:30
2022-07-07 09:51:48
2022-07-06 09:33:16
2022-07-06 10:07:13
2022-07-06 10:26:25
2022-07-06 14:37:41
2022-07-06 13:35:05
2022-07-06 15:33:16
2022-07-06 14:45:38
2022-07-06 09:09:28
2022-07-06 10:46:44
2022-07-06 11:04:52
2022-07-06 08:55:01
2022-07-06 10:17:27
2022-07-05 13:51:19
2022-07-05 16:09:07